新疆艾比湖湿地生态守护者:多年守护见证万羽归巢
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7日电 (陶拴科 吕怡欣)清晨9点,新疆高文家背起望远镜,艾比独自走上艾比湖鸟岛的湖湿护巡护小道。就在30多年前,地生多年这里因连续干旱几乎成了“白色荒漠”;如今,态守芦苇摇曳、守护鸟鸣再现,见证重现生机。归巢
作为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岛林业管护站的新疆站长,高文家每天的艾比第一项工作,就是湖湿护查看新近冒出的芦苇和鸟类巢穴。这些不起眼的地生多年变化,正是态守这片湿地悄然复苏的信号,也是守护他和同事们十余年生态修复的亲历与见证。
守护与责任的见证起点
艾比湖位于新疆精河县城以北35公里处;西与北疆铁路精河到阿拉山口段相邻,向北行35公里,即到阿拉山口;东为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也是干旱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艾比湖像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阻挡阿拉山口强劲的风沙侵袭,减缓荒漠化进程,保护周边农田和居民区。
2012年,高文家来到鸟岛林业管护站工作。彼时的艾比湖,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湖边芦苇渐稀,盐碱地裸露。曾经有着“鸟类天堂”美誉的艾比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那时候,站里只有几个人,一年四季最多的活就是巡湖、清点鸟类、记录植被。”高文家回忆,“有时候,看着一大块芦苇地干枯,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作为管护站的年轻成员,他慢慢意识到,守护艾比湖,不能只靠简单的巡查和记录,更需要科学的生态修复和试验。
危机下的生态警钟
“刚去艾比湖湿地工作时,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湿地恢复生机,从哪些方面入手。”高文家说。
当时,由于上游灌溉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锐减,湖泊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1200多平方公里,缩减到不足400平方公里。湖水盐度升高,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最明显的变化,是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减少。”高文家说,白鹤、黑鹳、天鹅等珍稀鸟类,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但随着湿地萎缩,鸟岛上的鸟巢越来越稀疏,甚至一些曾经常见的鸟类也几乎销声匿迹。
盐碱化问题更让高文家忧心。湖区原本的芦苇、柽柳、苦豆子等耐盐碱植物逐渐退化,裸露出湖底沙土。“风一刮就顺着风力形成沙尘暴,越刮越远。”
科学与坚守的湿地试验
2007年,艾比湖湿地被正式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文家所在的鸟岛林业管护站,成为区内生态修复和试验的“前沿阵地”。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等工作。
“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试着把芦苇、柽柳等原生植物种回去。”高文家和同事们顶着烈日,挖沟种植芦苇苗。由于土壤盐碱度高,成活率极低。第一年,2000株芦苇苗,存活的不到200株。
“那时候很沮丧,但也逼着我们去找原因。”高文家说,为了适应高盐环境,他们开始尝试本地品种的选育,并引进更耐盐碱的柽柳、红柳、沙拐枣等灌木。与此同时,他们还与新疆林科院、塔里木大学合作,探索盐碱地的改良办法和灌溉技术。
植被试验并非一帆风顺。高文家和同事们发现,单纯依靠引种很难改变土壤环境。为此,他们尝试挖设小型引水渠,引入外源淡水,降低表层盐分,还利用地膜覆盖、沙障等方式,减少蒸发量,让土壤保持一定湿度。
“最难忘的是连续三年干旱,芦苇几乎全军覆没。”高文家说,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摸索。后来,随着上游生态补水的逐步实施,湖区水位回升,芦苇和灌木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年来,新疆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取得历史性进步。以艾比湖为例,十多年来,这片湿地的生态修复成效尤为显著,湖区水域面积稳定在400-600平方公里,湿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到35%以上。芦苇、柽柳、芨芨草等本地植物恢复生长,大片盐碱地披上绿色新衣。
最让高文家欣慰的是鸟类数量和品种的回升。根据管护站近三年的监测数据,艾比湖湿地鸟类种数已恢复到200多种,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只赤麻鸭、天鹅、红嘴鸥在湖面翱翔。消失多年的白鹤、黑鹳也再次现身。
近二十年来,新疆加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灌溉,避免对湿地水源的过度利用。同时,划定湿地保护区,开展湿地恢复工程,严格限制湿地周边的开发活动。
特别是塔里木河经过25年的综合治理,下游的植被面积从2000年的83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1790多平方公里。不仅植被增多,植物种类也从治理前的7种增加到26种。以前难得见到的水鸟和黄羊等野生动物,也重新回到这里。
艾比湖湿地的变化,也是新疆生态改善的生动例子,反映了新疆湿地整体向好的趋势。同时,高家湖湿地、昌吉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博斯腾湖和赛里木湖等,也通过科学管理和生态修复,水质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从干旱盐碱化蔓延到湿地重现生机的巨大转变,艾比湖湿地的生态修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生态保护进步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完)
(责任编辑:综合)
-
浙江全海域进入III级防台应急响应 89个涉水工程项目已停工
中新网杭州7月6日电(记者 王逸飞)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预计7日早晨移入东海西南部海面,然后逐渐向福建北部至浙江中南部一带沿海靠近。6日上午,浙江海事局将浙江北部海域防台应急响应提升至III级(南 ...[详细]
-
中新社广州7月6日电 (记者 王坚)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6日强度持续增大。当日,在其影响下,广东海上和粤东沿海市县出现大风和强降雨,其余地区出现高温天气。广东省气象局介绍,“丹娜丝”于6日5时由强 ...[详细]
-
中新网重庆7月7日电 (周毅 宋紫月)记者7日从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获悉,新版“交管12123”APP正式上线,新车上牌只需30分钟便可办完全部手续。重庆也成为全国首个“新车上牌一件事”改革省级试点 ...[详细]
-
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张东方 薛凌桥 林勐男)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美关系战略博弈持续升级。7月4日,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深入剖析两国关系面临困难的多重原因,并呼吁加强双 ...[详细]
-
中新网襄阳7月7日电 题:台湾姑娘的襄阳“慢时光”:从咖啡馆骑行出发作者 张倩龙“Let's go!”一句骑行前的激励口号,成为湖北襄阳街头一咖啡馆的谐音招牌。襄城区闸口路新开的“李四狗”咖啡馆内,台 ...[详细]
-
金融提振消费的落脚点是服务实体、改善民生,要把促消费与惠民生结合起来,让金融服务找准支点,进一步聚焦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上来。“国补”叠加分期免息,以旧换新优惠多;房贷、车贷利率降了,还款压 ...[详细]
-
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 上官云)一眨眼,小暑节气将到了。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无论“食新”还是“吃藕”,许多民俗都体现了“顺应天时”的古老智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说,小暑来临,往往意味着“三伏”近在 ...[详细]
-
中新网7月6日电 据“康定全接触”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5日,有网民通过抖音平台反映四川省康定市正在建设的姑咱镇日地沟山洪泥石流治理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康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后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调查 ...[详细]
-
中新社南京7月7日电 (记者 朱晓颖)2025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当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简称“抗馆”)等单位举办多项纪 ...[详细]
-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当地时间6日,2025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美国大满贯赛开启正赛阶段比赛。女单首轮对决中,中国名将孙颖莎与澳大利亚选手刘杨子战满五局,最终以3:2击败对手。男单首轮较量 ...[详细]